5月23日,2019年度语文教育高端论坛暨“中文自修杯”第12届上海市语文大讲堂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上海各区18位优秀青年语文教师在专家评委和观众的见证下通过重重考验,争夺“十大语文教学之星”的称号。比赛当天,闵行区文来中学的冯晓彦老师毫无疑问是全场的焦点。她凭借总分460.4分遥遥领先于其他选手,摘得桂冠。今天课代表来到文来中学采访了冯晓彦老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有力、有趣、有爱的“语文教学之星”吧。
冯晓彦老师(右1)荣获2019年度
“上海市语文教学之星”第一名
冯晓彦老师毕业于有着“记者摇篮”美誉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众人眼里,她理应成为一名“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新闻人,但她却选择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
冯晓彦老师
大学毕业后,冯老师进入一家外企工作,每天单调、重复的生活令她心生倦意。有一次下班回家路过一所学校,她被校园宁静祥和的氛围吸引住了。她想起在复旦大学求学期间,常常去旁听中文系的课,曾被中文系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她渐渐发现,内心深处最爱的还是博大精深的中文。这些回忆勾起了她对校园生活以及教师职业的向往,也更坚定了她成为一名语文老师的决心。从教至今已有六年了,冯老师骄傲地说:“做语文老师之后,我发现我大概是适合做老师的,三尺讲台能激发起我的热情。”
在语文大讲堂比赛现场,冯老师说,“做一名有力、有趣、有爱的老师”是对自己的总结与要求。
01
有力:不断打磨自身的专业内力
比赛当天,冯老师沉着、出色地答完了陈述题,得到了全场最高分90.43分。这一切都与她在场下的充分准备、不断精进分不开。
“语文教学之星”奖状与奖杯
语文大讲堂是冯老师从教以来第一次参加市级规格的比赛,赛前她虚心地向前辈老师请教备赛经验,仔细梳理教材,还找来了部编版课本,通读其中“名著导读”的内容。她一直谨记着前辈们的教诲:要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
冯晓彦老师在比赛现场
今年寒假,得知此次语文大讲堂活动参赛论文的主题是“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与途径”,整个春节冯老师都泡在家里查找和阅读文献,不料初稿完成后却被完全否定。经过教研员殷秀德老师和鲍清老师的指点,沉下心来思考之后,她意识到,写论文对一线教师来说不能只是理论的堆砌,还应该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切实的经验,这样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文章。于是,开学后在语文组前辈老师们的鼓励下,她在班级里组织了一个《呼兰河传》读书会,一边自己研读,一边带着学生读。有了扎实的文本解读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总结,论文自然水到渠成,更接地气,不仅得到了90.5的高分,还在所有参赛选手中名列榜首。
今年冯老师还加入了闵行区的青年教师读书班,每个月要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和一篇读书报告,阅读和思考会让她在专业领域的成长不断突破,也会越来越有底气、有功力。
02
有趣:永远不要失去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新闻专业出身的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她说,中学生的生活大多囿于课堂和网络世界,她希望学生能把眼光放宽、放远,到自己的生活之外看看,了解如今的世界正在发生些什么。她在语文课前会要求学生做时事评论方面的演讲,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这些能力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相当重要。
除此之外,她也希望学生不要被繁重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她常常向学生推荐一些有意思的好书、好电影,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习之余有所放松、有所调剂。
03
有爱:理解与尊重学生最重要
如何做一个“有爱”的老师,冯老师对此也有自己的独到理解。文来中学校长柏彬老师常常说这样一句名言:荷花是荷花,玫瑰是玫瑰,只要欣赏,不要比较。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调皮捣蛋的学生往往令老师们头疼不已,冯老师认为,老师对学生的“爱”并不仅仅局限于“包容”,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多多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懂得顺势而为,这是对“有爱”的另一种更为深入的阐释。
与文来中学王红老师(左1)和
《中文自修》主编王意如教授(右1)在一起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文自修》主编王意如教授在本届语文大讲堂上指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他们必须是‘能讲课、肯研究、懂写作、会阅读、爱思想、有积累’的。”从冯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她正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不断前行。对年轻的她来说,语文大讲堂的荣誉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相信在未来,她会成为一名更有力、更有趣、更有爱、更优秀的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