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2604590
线上线下双丰收,第17届语文教育评价研讨会圆满举行
来源: | 作者:中文自修 | 发布时间: 2021-08-13 | 93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1年8月10日,由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中文自修》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17届语文教育评价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楼多功能厅圆满举行。

受疫情影响,本次活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严格的防控措施,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邀请本市20余名教育专家莅临现场、300余名一线教师齐聚网络会议室共同参会。



本次会议分为上下午两场,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党委书记吕志峰和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默凡主持,历时约5个小时。会议内容丰富,受邀老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语文教育评价研讨会是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和《中文自修》编辑部共同主办的品牌项目,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7届,得到了上海市教委基教处、教研室和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中文系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本次活动也受到了来自各区教研员、初高中语文老师的支持,本次会议收到投稿论文14篇。作为第三方学术团体,语文教育评价研讨会旨在从学理和实际教学情况出发,以历年中高考试卷内容及考试情况为分析对象,对各地的中高考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发声平台,探索语文教育评价的发展路径。

 

会议内容回顾

本届会议主题为“‘双新’背景下的语文教育的测量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谭帆教授在会上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文自修》主编王意如教授根据收到的稿件做了综合报告。


报告对2021年的上海中高考试卷做了整体评价,也对一些具体的题目做了分析。会上共有5位嘉宾做了主旨报告和专题发言。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者、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做了题为《指向素养考查的语文纸笔测试命题探索》的主旨报告,报告从引用2017年《中国考试》中的文章《高考制度恢复40年考试内容改革述评》开始,梳理了近40年来全国高考改革方向与考试内容的变化,指出全国高考经历着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三个阶段,2021年上海的高考命题正是建立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上的一次探索。报告同时指出,指向素养考察的考试往往需要对应的试卷结构支撑,在基本的内容结构、能力结构、难度结构、题型结构之外,情境结构、任务结构的设置与体系化将会成为提升学生素养、迈向理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教师教育学院叶丽新教授以《“答案两可”类开放性试题探析》为题,进行了专题发言。叶教授指出,在近年来的全国中高考中,出现了多例“答案两可”式的试题,凡是言之有理皆能得分。叶教授表示,两种不同的答案,有的仅仅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所导致的差异,有的则是因为思考深度不同所造成的结果,对于后者,答案存在高低深浅之分,并不是真正的“两可”。因而,比起结果,这类题目应更重视学生给出的理由,在考试情境中,出题者应当对题目想要考察的学生思维过程有着明晰的把握,并由此划分等级、合理赋分;而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站在正反双方理解题目的合理性,以此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第三位演讲嘉宾的发言题目为《由一道情境类试题的“评分说明”说起》。报告以今年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道情景类试题展开,分析了情景设置背后所题目所考察的学生能力素养。但在具体评分说明中,并未对每个情境要素、任务要求所占权重进行评估,仅仅要求评卷教师“依据应答的整体表现按等级给分”,如此不仅使评分教师的打分缺乏一定的标准,也使各等级考生之间的区分度难以把握,最终造成情景类试题批改难度与考察效果成反比的窘境。

 



上海市松江区李塔汇学校的冯韬老师以近几年中考试卷为参考对象,做了专题报告《比看上去更有意思吗——简评2021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报告指出,自从2006年开始,上海中考语文卷面分值增加到150分,完卷时间保持在100分钟,至今已有15年,从2021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来看,上海卷面分值位列全国最高,而完卷时间却为全国最短,如此紧迫的答题时间,也使得不少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过于仓促、来不及思考。报告还指出,近年来,上海的中考试卷缺少对诗词曲和对议论文的考察,学生的学习动力一定程度上来源于考试,从一线教学经验来看,考试内容的偏重会影响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的范雅君老师以《从学生视角看上海高考作文的概念理解和问题意识》为题,从教师阅卷经验出发,总结归纳学生对于今年高考作文的普遍认知与误解,分析了造成学生对核心问题出现理解偏差的几个原因,并得出结论:在教师的一线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与作文命题者进行有效的对话,培养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能力。同时指出命题中概念的边界不清晰,作文命题中的概念过于宏阔难以把握。

在最后的自由发言环节,现场的教育专家积极发言,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


 

一位专家表示,一份试卷是好是坏,可以从很多不同的维度进行评价,现在不允许卷子流入社会,就是担心试卷的技术取向会影响实际教学。从命题价值层面来看,如今上海高考有着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上海的高考命题正逐步向课程标准靠拢,坚持以学习任务为导向,将语文教学、检测和研究置于共同的语境中;而在具体的操作上,上海高考又不以考试目的为出发,再去选择相应的材料,而是依据每篇文章的个性随文赋题,突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本质共性;在作文命题上,上海高考则始终坚持理性主义的精神,越来越体现出对话意识,让写作成为思想表达。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曹刚老师表示,如果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那么相应地,在评分细则上,也应及时确立每一个等级背后所对应的逻辑层级和评分依据,使得最终的评分成为学生思考过程恰如其分的表征,如此每一个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才能够在考试中被真正检测出来,从而起到改进教学的作用。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邹一斌老师表示,一份试卷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只能尽量契合大多数人的理想状态。在国家课改的引导下,中高考正越来越向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培养的方向前进。现在所遇到的难点是,在概念的操作性定义明确之后,面对高考这样高利害性的选拔性考试,我们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并落实。

 

本次研讨会采取“邀请制”,活动预告发出后,许多对研讨会感兴趣的老师纷纷慕名而来,研讨会专属网络会议室刚一开放,人数瞬间飙涨,状况异常火爆。即便身处家中,参与研讨会的老师依旧热情不减,一台电脑、一支笔、一本笔记本,一整天就这样沉浸在与专家们的思想碰撞中。




17届语文教育评价研讨会结束后,主办方将通过纸质和电子两种方式持续对本次研讨会的精彩内容进行展示,欢迎关注。
     精彩内容将于以下两个平台展示:《中文自修》杂志(分多期栏目展示)魔都语文课代表”微信公众号(分多期图文展示)
     此外,主办方会将研讨会成果编辑、印制,制作成《第17届语文教育评价研讨会资料汇编》。汇编数量有限,如有需要请联系《中文自修》各区联络老师获取,各区联络老师联系方式,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魔都语文课代表”,回复“中高考研讨会”获取。
      我们下次活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