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亮点:
季羡林先生说:“如果读书也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他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真”与“朴”是季羡林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他的散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为文朴实无华、小中见大。这期“精品导读”介绍季先生的一篇《听雨》,你会感受到他“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
一直以来,“渔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作为文化符码,包涵多重文化意义,而其要义是对心灵的关怀与探索。“渔父”文化对真朴、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对提升人生境界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本期“古诗文赏析”,请跟随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徐燕老师,一起走进古典诗词中“渔父”们,体会通过“渔父”形象折射出来的丰富的文化意蕴。
1961年,叶圣陶先生在《文汇报》撰文谈“教师下水”问题,认为教师“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但在繁忙的教学工作压力下,如今还在坚持“下水写作”的老师已寥若晨星。在上海市建平中学,有这样一批教师,他们在业余时间创作进行了不少优秀作品。本期“园丁红叶”选取其中两位教师的作品,供大家欣赏学习。
你或许认为,童年就是一场包裹在糖果纸里的梦。其实,童年并不一定意味着甜蜜与梦幻,但谁说那就是不幸?本期“声光伴我行”选取《被遗忘的天使》《小鞋子》这两部电影,其中的主人公拥有别样的童年,也许你会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叹息,可是,贫穷和危险却并重要,那些天使们告诉你,只要能够伸出双手,接受陌生人手中的温暖,不再与他人隔绝,这样的童年,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