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2604590
语文教学之星在成长
来源: | 作者:中文自修 | 发布时间: 2014-06-03 | 2985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七届上海市语文大讲堂5月22日在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举行。此次活动由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中文自修》杂志社承办,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受邀担任指导单位。

作为中学语文教科研的交流窗口和培养发现语文教育人才的舞台“语文大讲堂”每年在来自上海18个区县、教龄10年以下的优秀青年教师中评出10位“语文教学之星”。经过这样一个平台的历练,“语文教学之星”们都收获到了不一样的成长,如今正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养很重要

闵教院附属梅陇学校的朱雪骊老师在第六届语文大讲堂中以雄厚的实力荣登榜首,谈及一年前的比赛,朱老师还记忆犹新。“这个比赛的准备过程对老师来说等于做了一个课题项目研究,我必须要回顾曾经的大量课程案例,总结心得体会。”朱老师在准备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尤其是对古诗文教学方面的深入性还有待提高。在当天的现场比赛中,她发现自己对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有一些问题没有答上来,而这些问题恰恰是自己以前学过的。她觉得自己应该有所警醒,不应该因为长期不用而忽视了这些基本常识。

在参加了语文大讲堂的活动之后,朱老师最大的收获是深刻地感觉到需要不断地提升学养,让自己在专业领域有所突破。她说:“上课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我现在会要求自己更多,我会经常思考怎样教给学生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华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文自修》主编王意如教授指出,由于老师们过于辛苦,往往只顾及眼前要教的内容而无暇顾及其他。其实,真要教好,恰恰需要“顾及其他”。于漪老师在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时说两条路径:“一方面,我继续着力打基础,广为涉猎,吮吸其中的琼浆,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广泛地寻找借鉴,从中探索入门的途径”。两条路中都有个“广”字,应该对我们有启发。

更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黄浦区大同中学的甘娅嬿老师是第五届语文大讲堂的“语文教学之星”获得者,她也是为了这个比赛做了充足的准备。甘老师在参加比赛的那一年刚好满10年教龄,她说,越是刚刚走上讲台的老师越是容易因为太关注自己的表现,而忽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参加了语文大讲堂以后,她深刻地感受到要在课堂上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和不同的学生互动会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

第五届语文大讲堂以“鲁迅作品教学”为主题展开,甘老师让学生去研读鲁迅小说的文本,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我发现其实学生对鲁迅的小说是很有兴趣的,只是一与考试结合,他们就不太喜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她鼓励学生抛开应试的束缚,去阅读经典文本中的思想,引导学生将鲁迅小说中的思想与如今的社会相结合,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学生从中能发现很多有共鸣的东西。

甘老师也对语文教学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想法,她认为目前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还是受考试与分数的约束。她诚恳地说道:“我真的不希望以后我的学生进入社会,连一张请假条都不会写。”说起这样的窘境,甘老师希望今后的语文教学发展趋势除了满足学生的文学欣赏,还能够让学生学到一些实用性的东西,比如写应用文,以此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

语文大讲堂是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进行“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平台,旨在“加强教育科研、提高专业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届的活动还吸引了包括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建平中学在内的“名校”教师加入。名校对语文大讲堂的关注不仅显示出语文大讲堂的社会声誉正在不断提升,也预示着对青年教师教育科研水准的界定将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也将在其中受益更多专业领域的成长。